药师经感应网

人间佛教之“三时”略说(朗明)

发布时间:2019-10-14 09:54:10作者:药师经感应网

  人间佛教之“三时”略说

\

  朗明  “三时”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于人间佛教的思想,溯源自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再由台湾印顺导师加以继承和发展,而于当今佛教界备受关注和响应,无论是一脉同根的海峡对岸,还是几经波折的大陆此岸,甚至包括东南亚的毗邻国土,人间佛教方兴未艾。它已成为当今佛教界的一面旗帜,难怪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又将兴盛一千年。之所以如此肯定人间佛教,乃有其深厚的理由,且从三时而论之。  一、佛陀时代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乃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句源自《法华经》的话,全盘道出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根本目的,那么,何为佛之知见呢?佛者,觉也!灵觉之性,人皆有之,甚至说一切众生皆有此觉性,只不过在于迷障之深浅的区别罢了,但在人天六道之中,人是最灵性的。最堪以教化,最聪明勇记,关于这一点,佛在各类经中常为提起,常告诫我们“人身难得”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夫人身者如大地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在人间,入灭也在人间,一样经历生老病死,一样经历家国人生。所以,这样的身教和言教, 已奠定了佛法从古以来都是以人为本来展开的,人间佛教名正言顺。在整个佛法中之所以提到天神鬼趣,及三生数世,只是因为佛法中根本义为“缘起”,佛陀以其如实广大的智慧彻证诸法真实相,指出一切事物皆为众缘和合,绝不可鼠目偏狭地只局限于现时现地,当知时间上有三时相续,空间上有六道轮转,生命是如此地复杂,因果却又是丝毫不爽。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更由此归纳出“一念三千” “一法界中含十法界”的法义。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佛陀之本义乃是广说三世来指导现世,广说六道来指导人间,正因为时空是如此的相关相缘,所以我们只要圆满一法界,就是圆满了十法界。只要注重于现世今生,那么自然能影响于其他空间和时间,以这样的角度去看佛法,何为本何为末就一清二楚了。  佛陀在世时,其赤足游化,足迹遍布印度当时所有的大小国家,凡佛过处,如风偃草,上至国王宰相,下至平民贱民,皆得平等度脱,他谆谆教化,随机说法,其时亦无所谓大小乘,除千二百五常随众外,其它万千弟子或经行于林间泉下,或奋志于救度人间,佛皆赞许。可见佛陀在世时佛法是多么地注重人间化,救世化。在佛法中,有关佛陀对人伦、国家、政治、医学、财经、军事、文艺等各种人间学理的阐述比比皆是。这些事实都雄辩地说明了佛教乃是人间佛教,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果一味宣传佛陀上天入地,周围天龙八万,一派虚无飘渺的样子,就容易走入偏门。  二、当代  千年以后,法传东土,佛教以其特有的融和性和契机性,很快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并发扬光大,经过一代代高僧的努力,至隋唐时期,佛教空前兴盛,八宗竞出,百花齐放,真可谓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但所谓盛极必衰,即使是佛教本身,也难逃“成、住、异、灭”的规律。明清以后,教界每况愈下,渐渐的,在中国民众心目中,佛教已成为“事鬼神的宗教” “重死轻生的宗教” “偏重自利的宗教” “追求神异的宗教”。以至于人们见到尊贵的僧宝,居然问的第一句话是“是不是恋爱受挫折” “吃不吃肉”,实在令人感到可笑和可悲。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其实“共业”永远是主流,要想“别业”转成“共业”,仍需天时地利。而对于我们住持佛法的僧人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难辞其咎。至少是不思精进,因循守旧,随业所转,因为翻开佛经,深入经藏就知佛法乃是积极的佛法,人间的佛法,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佛法。
  历史在进步着,三千年的王朝分崩离析时候,终于一位菩萨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改头换面时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正本清源时出现了,在中国佛教急需一个振臂一呼的人时出现了, 他就是太虚大师,大师的出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福音,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乃是中国佛教界重新复兴的一面旗帜。在他之前,即使有部分热血僧青年知道佛法非如当时表面现象看到的那样,也莫奈何,不知所措。而大师用人间佛教这个名词即刷清了人们心中的误解,他重新梳理了整个佛法,确定了以大乘为基础,提倡五戒十善以完成人格,改善人生,以大乘行果深入社会民众,修服务众生的菩萨行,摄化众生,实现人间净土的思想。这个思想,立足于人间为本位,又不失佛法导俗趋真的指向。避免了佛法走向神鬼化,消极化和庸俗化的两种极端。又极贴近现实人生。虽源自佛陀本怀,却又能激浊扬清,也使佛教重新恢复了其生机无限的功能。故尔大师说他乃“复古”而非“创新”。但是,没有大师的骊龙探珠,谁又能厘清佛法的本和末呢,没有大师七八百万字的著作,中国佛教又怎么能把握得住佛教未来的走向呢,没有大师理论上的铺垫,又怎能有今日佛教界欣欣向荣的景象呢?!  大师最后的改革最终是失败了,这是其历史的原因,在其内心,早已了然自己是个先觉者,先驱者,而不一定是个成功者。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先需要有这样的人物,如其所述“事实上,我不能去做施设此种僧教育的主持人或者领导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们教的人和学的人不能仿效的”其内心是何等的觉知。但他的思想,他的口号,他的实验,对今后佛教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自大师圆寂直至今日,综观两岸佛教界,乃至东南亚佛教界,所走的路几乎都是大师所指出来的,人间佛教已经由理论转化为实际,台湾佛教的四大山头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诠释着人间佛教,特别是佛光山,提出佛教应以社会化、大众化、现实化、生活化,为四大目标。兴办佛教教育、文化、研究、出版、慈善等等活动,并成立了以在家居士为主的现代化的教团——国际佛光会,组织结构完整,信徒百余万。也带动了台湾其他寺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弘法活动。其影响遍及全岛。到现在台湾的民众对佛教的印象早已改观,人人以信佛为荣,太虚大师能看到此一景象也当于常寂光中欣然含笑了。一九八三年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明确了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个发展方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多次撰文阐释人间佛教。现在大陆的佛教界正按着中国佛教协会的方针,切实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为迎来佛教界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而不懈努力着。  三、未来  人间佛教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需要我们全体佛教界的有志之士进行深度挖掘和吸收,太虚大师的煌煌七八百万字绝对够我们吸收了,大师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走不走就是我们的事了,如果说当年明清民国时期的人间佛教未能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不合的话,如今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日新月异,早已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重压,政治制度日趋民主,人心迫切需要佛法的甘露法雨滋润,我们佛教界如果仍然让民众误解的话,还在做一些守旧守残的事情,那这个弘法不力的责任将全部落在僧人头上。如果我们还因循守旧,又怎能对得起当年虽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太虚大师呢?所以,每个有识的僧青年,身为佛子,当行佛事。至少在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也是推行人间佛教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注重菩提心的引发、培养和增长。菩提心者, 自觉觉他之心也。佛教为觉悟之教,其最后目的是为引领众生同登解脱之门。而决非仅是劝善之教,五戒十善为一切解脱门之基础,却不是终点。所以,若能引发众生的求解脱之心,再教其以五戒十善为基础循步而进,必定切实有效。以俗话言之为有上进之心,则孺子可教。这一点在操作上一可用来甄别初出家动机,二可作为各级佛教院校的入门课,三可在各类讲经法会对众开示中做为一个重点来讲。
  二、五戒十善的推广和阐释。戒的本意为防非止恶,乃是适应社会的,安定社会的,我们不妨在五戒的推广上,更切合现代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来谈,则更合乎人心,更能起到非凡效果,如台湾佛教界就有这方面的例子,慈济的“七诫”中,基至把“开车要戴安全帽”也列入其中。星云大师在讲五戒时讲到“不杀生而护生, 自然长寿;不偷盗而布施, 自然富贵;不邪淫而尊重, 自然和谐;不妄语而守信, 自然誉好;不吸毒而正常, 自然健康。”中国人的“五福临门”居然被他配到了五戒里面,令人听了自然倾心。
  三、在修持法门上提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方法和环境。佛法讲中道,不赞成过度苦行和过份享受,只要能令心处于平和中,反而更易进道,这一点,佛陀本人是最好的例子,他皇宫里最精致的饭食也欢喜,乞丐盲婆的粗粮也欢喜,从不有所分别。所以,我们也要根据现代人根机,提供他们能接受的修学环境,不可一味讲苦修苦行,只要不奢华就可以了,修持上,对于普通民众只念一句弥陀的现象,一定要加以引导,使其常修学净业三福,避免偏解佛法。现代人忙碌不堪,时间宝贵,很难令其长时间呆在寺院,因此我们也不妨常常打个禅一、禅三,而不必非要禅七。
  四、做慈善事业来实践菩萨行。太虚大师当年说中国佛教“教在大乘,行在小乘”,实可令我们深思。而当今台湾慈济拥有一千万的会员足可在教界彪柄千秋,也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慈善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它是佛教走向世间度化众生一个最好的办法和桥梁。也必将是人间佛教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对佛教界进行组织化。历朝历代以来,中国佛教一向是一盘散沙。中佛协是几千年来第一个佛教组织。如何把无序的状态转为有序,如何万众一心,这实在该我们加以深思和去实践的,这方面,我们也可参考他国的佛教,为何在这方面如此成功。
  六、关注政治,参与政治。参政议政是新中国给我们佛教的一个神圣权力,打破了从古至今教界一直被动的局面,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是古有明训的,而处于现今社会,如何运用这神圣的权力来促进佛教的兴旺,促进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推动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是本人对如何推动人间佛教的一些建议和设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前景无限,我们完全可以从佛法的本义中,太虚大师的遗著中吸收人间佛教的精华所在,来做为我们航行的指标。21世纪,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发无上心来荷担如来家业,去开创和谐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原文

  • 药师经注音

  • 药师经注释

版权所有:药师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