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感应网

僧青年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9-11-07 09:56:34作者:药师经感应网

一、写在前面的话

\

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到了2006年。这是寻常的—年,却有着不寻常的盛事。我们的母校中国佛学院即将迎来她50周年华诞。

五十年里,经历过风雨,五十年里,也收获了希望。这五十年的辉煌,让她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中国汉传佛教教育的重地,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批的法门龙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界的中流砥柱。作为后学,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适逢中国佛学院五十华诞,为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后学的我,想就佛教与当今社会和谐的构建,写一点自己的想法。

二、佛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就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从伦理学上说:

“和谐社会乃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

我们不难看出来,和谐的社会关键需要的是——个意识层面的境界,但关键还是落在了道德关系与精神氛围两个层面。佛教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自己特殊的贡献,根本的立足点也应该是在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层面。

(一)、佛教与道德的建设

\

当今社会是个复杂多变的礼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个道德真空的时代,即使严格的法律也难以扼制种种犯罪现象,更别说各种法律管不了的不道德行为了。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佛教理所当然地必须参与社会道德伦理建设,并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会道德的失落,根本原因还是人性自身的弱点未能克服,即佛教所说的贪、瞋、痴三毒。“贪欲嗔恚痴,自恣藏于心。此世间臭秽,今说令汝知。此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涅槃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三毒之中,在世人的角度来看,以贪为最甚。由于与生俱来的无明我执,人总是难以扼制对外在事物的贪求,追逐计较,不肯放舍。这种无休止追求在正常条件是无法满足的,于是便用非法的、不合理、不道德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这就产生了种种犯罪和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这是对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严重的创伤。一是非法的行为早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谴责,只可能侥幸一时,不可能永远逃脱惩罚。二是过度的行为会对自身带来直接的伤害;人的追求无非是五欲自恣,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任何一种纵欲行为都会让身体受害,的确是得不偿失。

同时“贪、嗔、痴”三毒是相互联系的。由贪生爱,由爱而痴。贪欲过盛的人,被外物所奴役,受到欲望的牵扯,情绪随着欲望而动荡不安,得到满足便欢喜,不满就恼怒,所以喜怒无常,缺乏定性。人为贪爱所迷,智慧也就谈不上了。三毒是一切罪恶和不道德现象的根源,只有彻底消除三毒,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教的三学之法,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三学即是戒,定,慧。道安法师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慧。‘戒乃断三恶之干将也,禅乃绝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济药病之妙医也。”用戒除贪欲,用定定心神,用慧破愚痴,只有消除人自身的弱点,才不会侵犯他人,才能自利利他,建立和谐完善的人生,由此而最终到达社会的和谐。

除了三学思想以外,佛教的因果思想是人可以用来建立劝善止恶的道德机制。这主要体现在道德激励上。首先,他能提高人的责任心,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现在的行为关系到自己的未来,任何不良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钻法律的空子,犯罪后委过他人,或者花钱雇人代过。倘若他们稍知因果,就不会这样做。其次,因果报应还能起到劝善的作用。通过提高人的责任心,可以控制减少恶行,具有积累善业的积极意义,这种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物质财富的积累。因果思想其实是把爱人与爱己,自利和利他结合了起来。除此之外,佛教的“五戒”、“中道”等思想都可以提高个人素养,达到社会安宁的目的。如果绝大多数人能依此做到爱人与爱己,白利利他,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二)、佛教精神与社会精神氛围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教义,而是体现在信仰者身上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当今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精神氛围有许多积极意义。它有着为别人和自己解脱痛苦的本怀,蕴涵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利拯救不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成佛”。佛理认为佛与众生同为一体,同出一源,岂可有一独悟而群迷。所以佛教根本是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的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同时,佛教中的佛与佛子是先觉和后觉、师与徒的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就造就了众生平等的理念。还有最重要的—点:佛教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不是盲目的信仰。强调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看本质,最后证悟真如。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这也是与其他宗教神秘主义不同的地方。

当我们把佛教的理念和精神发散到了整个社会,势必会给这个纷繁浮躁的社会吹人一股清新的凉风,给这个社会带来丝丝冷静和安宁,这样离和谐的社会也就不远了。

三、我们的责任

作为僧人,明白了如何通过佛法来构建和谐社会后,本着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为实现社会和谐,众生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1、加强佛学知识的学习。作为出家人,首要责任是荷担如来家业,传承佛法。如果我们无法通达佛法要义,又拿什么去担家业呢?中国佛学院的培养目标里面就有一条是要培养八宗并通的僧才。作为佛学院的学僧,更应该努力学好佛学知识,提升个人素养,并为将来弘扬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僧装,独身,素食,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已故的赵朴初会长对汉传佛教僧人再三的要求。当今佛教现状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误解,也带来了很不好的负面影响,但这只是极其少数的现象。作为佛学院的学僧,我们将来会弘化一方,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这一优良传统,为肃正教内的不良风气做出表率作用。

3.学习善巧方便,提升交流水平。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需要的是交流。佛教以前那种幽居深山,不问世事的状况是不符合现代社会格调的。如果仅仅依靠信众走进寺院,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走出去,把佛法展现出来。这就要求要有多元化的理念去弘法:诸如通过网络弘法,多语种讲座等等,这些都是其他宗教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同时在允许的条件下,发扬佛教慈悲的精神,多做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公益事业,这样既做了利生的事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更加利于佛法的弘扬。如此,我们学习的层面就不能仅限于佛法;在佛法之外,还要学一些世间法作为手段,使得佛法通过我们与这个社会更好的衔接。

四、结 语

和谐的社会,是人类获取幸福生活的大环境。作为青年僧人,应该把佛陀慈悲的精神融人这个大干世界之中,让世人的心灵,都能沐浴在佛陀伟大的慈光之中,使人间成为净土,让社会得到最完美的和谐。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更是我们作为中国佛学院学僧应该履行的神圣使命。

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让我们借着中国佛学院五十华诞这个喜庆的缘起,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进。让古老而伟大的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小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原文

  • 药师经注音

  • 药师经注释

版权所有:药师经感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