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教主第一)
慧律法师著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净土圣贤录排印流通序
净土圣贤录原序
净土圣贤录体例要旨之说明
净土圣贤录偈
净土教主第一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
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
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言精简,艰涩难懂,不适今人。虽说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而文字浩瀚,却成障碍,令人望之,退步不前。是故无法鉴古知今、见贤思齐,万修万去徒成空话。
今为令法音宣流,普利群生,特用白话,讲说此书。并且加以收录整理,标示地名、配合纪元,以证不虚。读之令人倍感亲切,平易真实。但愿众生,明白深信—则弥陀易见,净土易生!《大宝积经》卷一八(无量寿如来会)云:‘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有心净土行者,当深思之。
高雄文殊讲堂 释慧律 民国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十月二十五日
净土圣贤录排印流通序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广大无边犹如法界,究竟圆满若似虚空。所有一切的法门,无不从此净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之途径,莫不还复归结于净土法界。世间天资聪明有小智慧的人,往往以为念佛之事极其简易、净土义理平凡无奇,因而不加以仔细思惟审察。不但自己不修行实践,而且又发表言说论述,阻止破坏、斥责他人修行念佛法门,以此来显示自我的高明。这正是所谓的能于上下四方遍观天地,而不能自见自己的睫毛(比喻自我的盲点、缺失);能尽知世间的一切事象,却不能明了自己本性的那种虚妄分别世智辩聪。反之却自以为自己是宗门教下都已究竟透彻的大通家,这正是佛陀所说的“可怜悯者”。
殊不知华严思想的归结宗趣,在于求生净土。文殊、普贤两大菩萨通通都发愿往生净土。此二大士是何等人物,那么可见他们往生净土的行愿,又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大事呢?我辈凡夫纵然稍稍明了佛法教义,然而烦恼无明未断,生死大事未了,一经轮再生的转变,能不迷失本性而流转于三界吗?就好像未经烧烤熏陶的泥塑坏器,经过一番风雨则散化毁坏。这就释迦如来特别开示净土法门,使上至圣贤下至凡愚,皆能同于当生直下了脱生死的缘由。何况彼文殊、普贤二大菩萨,久远劫来早已成佛,示现位居等觉菩萨,以身作则引导众生发愿求生净土。我辈是何等人也,怎能与彼相提并论。
若能如此详细思惟审察,必定能够更换旗帜改变心意,遵循如来普度一切凡圣的净土教法,跟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等诸大菩萨大祖师之人,同一志向精进行持,以普贤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求达到圆满智慧的佛果,作究竟解脱的大丈夫。谁肯将此殊胜的利益甘心让与他人,而自己却委曲居住在三界的火宅中,恒常遭受烦恼痛苦的焚烧煎熬呢?
自从佛陀的大法东传而来华夏,现生亲证三昧得道往生者,以及具足烦恼无明的生死凡夫,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得以带业往生者,真是多的数不清。清代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指示其侄子彭希涑,收集记录往生净土的种种传记。首先标举阿弥陀佛,以显示创立此净土法门的教主。其次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以说明阐扬此净土法门的圣众。接著则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国王大臣、士人平民、妇女、以及种种的动物牲畜,以列举往生净土的僧俗男女四众。其中总共有五百多人,命名为《净土圣贤录》,这就是初编。在此录之中,不论圣人凡夫,或智慧或愚痴,皆能同入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以渐渐证入真如的常寂光法乐。观察这些往生的种种事实,便可知道净土法门,如同广大无际的深海,普容受一切江河,又像是辽阔无边的虚空,广博地含容万事万物。周法界的无量众生,没有一人不被收摄于其中,穷尽法界的一切诸法,皆因净土法门而证得真如实际。这是因为净土法门正是释迦如来一生一世教化众生的特别法门、是三世一切诸佛总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径之缘故啊!
到了清代道光末年,莲归居士胡珽,收集乾隆时代之后往生者的事迹,共得到一百数十人之多,命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刀兵劫难遍布国内,提倡净土者少,因此净土法门稍显寥落沉寂。尤其近来世间的道德,众人的心志,愈来愈趣下流。凡是具有通达事理之慧眼的人,存有拯救世人之悲心者,无不教化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之法门。具有高瞻远瞩正知正见的人,莫不随顺风从仰承净土的教法。因此数十年来,又收录了二百余名往生事例,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此篇文稿乃是德森师所收集,现已排版完毕,所以为其叙述缘起。
在从前没有轮船、火车、邮局、报馆的年代里,虽然居处相邻只隔一片田野,然而却往往互不相知各不往来。因此,虽然古代的佛法兴盛圣道大行,但是所记载往生净土的圣贤,一千数百年来,所得知的只有几百人而已。这一方面是因为记录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古代书籍的散失破坏。如果当时能有如同今日交通、资讯等事业的方便通畅,则虽然有数十万的往生记载,也不算是太多。阅读此圣贤录的人,千万不可以古论今,以为古代佛法大兴时往生者尚且那么稀少,而认为今日末法那么多往生净土之事迹未必是真实可靠的。也不可以今论古,以为今人往生者较古人为多,而断定古代之时净土教法并不曾大大兴盛。请诸位稍稍忆念思惟唐朝善导大师在长安之时,少康大师在新定之际,念佛的音声,充斥盈溢于街头巷尾,由此得以往生净土的人,应当不止百千万亿!而在现今虽然千里遥远的距离,早上动身夜晚便可到达。再加上邮件、电报、电话以及报纸的发行散布,纵使在千里之外也都可以马上知晓。虽然如此,仍然还是有很多未被记载的事迹,假使都能一一记录,那真是多的不得了。
但愿全世界的人,各个都能敦厚伦常克尽本分,防范邪恶枉曲之念、存养诚信真实之心,一切恶行莫去造作,万般善业奉持勤行,以此为念佛修行的坚固基础。并且真正为了超脱生死,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深信切愿忆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一生的修持。那么现生便能成为圣贤的同学伴侣,临终则顿入弥陀如来的清净国土。念佛往生之广大利益,甚深难信,除非达到佛果境地,否则无法究竟了知。普愿见闻此书此法门者,各各努力精进,念佛往生。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夏五月,常惭愧僧释印光恭敬笔述。
净土圣贤录原序清 彭际清
至深广大的净土教法,是诸圣贤们用来亲身实践的大道。孟子说:‘外貌形体与神情容色,是发之于人本然的心性。’知道形体与色法就是本性的展现,那么就不容许离开依报的世间国土来谈心性;知道本然的心性就展现为外貌形体等种种色相之中,就不容许离开心性而向外去追求依报的世间国土。舍弃依报世间而谈心性,是以为自心本性之外另有所谓的依报世间,那么其所谓的心只是虚无渺茫而空无一物的东西而已;离开心地向外去追求依报世间,就是说在依报世间之外还有另一个圆觉本性,那么其所谓的依报世间,只是一块死寂无知之物而已,这些都是不明白实践身形(践形)这种说法的人。
依照《华严经》圆融的教理,理体与事相本来无碍,种种事相与事相之间亦无碍,普贤菩萨作偈曰:‘所有一切浩瀚广大世界海的空间及一切长远绵延无尽的时间,都是无有边际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净无垢。’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最高极致了。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就是“实践身形”的正直大道。有人以为毗卢遮那法身佛,在一切处所,怎么可以遍指西方净土而背离全体法界呢?那是因为他不曾知道华藏世界海中,一微尘一毫端,尚且具足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世界,而极乐庄严的西方净土,当然也具足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么,只要见到阿弥陀佛一尊佛,就已经周遍见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国土,就已周遍游历了十方的佛国世界。何以故?因为当下的一念心性就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多,一切法无二无差别故。一切法门之中,唯有此一净土法门,不只是释迦世尊金口宣扬,同时也是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如来所共同赞叹护念的,又有一切诸大菩萨护持流通、辗转相传无有穷尽。
自从佛陀无上的教法东传来华夏,除了单传直指、见性成佛的禅宗外,以念佛法门而往生净土度脱生死者,无论出家、在家,真是多得难以计数。际清向来服膺儒家风范,并兼修净土法门之行,常想要荟萃聚集古今往生净土的见闻,用来警示策励人们念佛修行。然而由于日日忙乱心力疲惫,因此因循延迟至今天。正好兄长之子希涑,于佛法刚刚发起信心,发愿愿意完成此篇文献记录,用来坚定向往净土、往生西方之心念。因此为他标举指示体裁纲要,首先记载考核净土法门于经论之缘起。其次是中国的著述文章,最后再以眼耳所及之经历,斟酌增减文句内容,统收成一编,命名为:《净土圣贤录》,希望凡是见闻此书者都能随喜相从,得以进入佛法之流,一念诚心归向,同登净土彼岸,如此岂不善哉!
诗经中有一句话说:‘缗蛮黄鸟,止于邱隅。’这是说有美妙音声的黄鸟,栖止安息于高峻山陵的一角,而净土也正是圣贤们所依止栖息的“邱隅”!随其心念的清净则所在之佛土亦清净,那么净土真是众人所应依止之处啊!当我们学习一切事物的时候,入门初学最先要做的功课,莫过于明白所应依止的目标。所以说在安身立命这件事上,应当先知道所应依止安心之处,怎么可以做个人还不如一只鸟知道要有所选择呢?
经云:‘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一些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事相,是本心吗?还是国土呢?是形貌色相吗?还是本然自性呢?不如直下知道归向止宿之处,断绝无益虚妄的戏论,净土莲华的种子,只在人们当下的一念之间。阅览此书的人,应该有一些乐于“实践身形”之喜悦的吧?而“实践身形”者,就是念佛求往生的意思啊!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春正月,净业学人彭际清笔述。
净土圣贤录体例要旨之说明
一、以往凡是记录往生事迹者,只有登载中国的著作。至于经论所发扬显示的净土教理以及缘起事由,大多缺乏简略。这就譬如治理黄河不从积石山之源流、疏导长江不自岷山之发源地,既不明白水源所起之处,其下流也必将阻塞不通。因此本书首先标示净土教主阿弥陀佛,以表示此法门所依止之根本。其次是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说明阿弥陀佛有辅助教化之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随侍毗卢遮那佛之左右,而同声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同音宣扬净土行门,由此可知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无不以净土为归宿。至于西天印度的诸大祖师,及诸多论师,即使不全部有显著的往生净土之征验,然而只要他们既是登上果地证悟解脱的圣人,岂有娑婆极乐、中国印度等东西两方的分别限制呢?因此凡其所有议论著作,有关净土教理者,亦同时标示出来,以广泛地帮助劝进诱导众生修行净土。
二、《华严经》入法界品,如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都不离念佛而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乃至于一念之间,现出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见无量诸佛。这只有通达自心的究竟本原,穷究一切诸行愿海的圣贤,才能亲身体证如此的三昧境界。修习净土行门的人,决定应当虚心虔诚顶戴信受。然而此种念佛的方式是属于一般普遍的途径,并没有专主于一个佛国净土,其义理是遍于恒河沙的世界,并非专门回向西方净土的,假使混杂加入此书,恐怕违背全书的要旨体例,因此省略《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这些经文,而独标往西方极乐净土之义趣。
三、历代的《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诸书籍,只记载许多法师的行仪事迹,而在他们言论著述中足以激发人心、策励修行的,却一概被简略舍弃。另外云栖莲池大师收录的《往生集》,又只标示事件的征验,往生者实际行持的过程,却很少详细说明清楚。因此很可能将张三和李四混淆为同一个人,就像是无法辨别淄水和渑水的质地,而将其混成一味,此《往生集》尚未读完,就因无趣疲倦而昏昏欲睡的人可多了。反之此书则网罗记载微细的行仪、圆满具足全体事相,贯通整理许多的言论文章,并特别标举策励念佛往生的警语。例如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紫阁飞锡大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永明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虎溪尊者的《莲宗宝鉴》、天如维则禅师的《净土或问》、鄞江妙叶禅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梵琦楚石禅师的《西斋净土诗》、云栖莲池大师的《云栖法汇》、截流行策大师的《截流警语》,以及方内诸大居士的种种论述。想要网罗所有的净土典籍,恐怕难以周全,但是只要能够把握重要的一言半语,那么又有什么缺憾呢?谨以此书代为极乐世尊阿弥陀佛作诏唤,又如同天鼓云集众人入法入会之击鼓长鸣,期愿诸位仁者,恭敬而听之。
四、过去收录的往生者,必定标示往生的事验感应,若事验感应毫无所闻的人,则多缺漏而不收录。有些大德往生时虽然没有事迹灵验,但是不能亲见其实际的形貌,我们也愿察究其显现的影像,只要能够自净其心,往生净土必然是不待其然而然的事。《首楞严经》云:‘若观想胜境的飞心之中兼修福兼修慧,那么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由此可知紫阁、天衣、中峰、天如、妙叶、空谷、憨山等诸位尊者长老,以及陈莹中、冯济川诸居士前辈。皆是彻知本性、具足诸佛不生不灭妙明真心之密因,那么证果之事必不虚妄,他们随时随地撒手便行不移半步,何必等待临终十念,才能决定往生。我们不应该向诸位大德外在的形式去寻求,反而违背了佛的究竟教理。
五、莲池大师的《往生集》里面,为适合当时世俗的情谊,只以安祥往生为高明,而那些捐躯舍命的则一概不收录,虽然说是考虑得万全周到,但种种个别差异的事相实在难以一概而论。(普贤行愿品)言:‘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六度经》中,即广泛说明此类之事。因此像本圣贤录所记载,静蔼法师为法捐躯,常愍法师忘却身命济度众生,其悲心深远殊胜广大,求生净土之宏愿的坚定不移,如今收录阅读他们的遗言,仍然令人惊心动魄。其他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城等诸位大师,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神识灵明寂然安定,心意毫无动摇散乱。这都是以普贤十大愿王,而回向阿弥陀佛净土法界,凭借如此的勇猛精进,决定能够不退转于菩提道中。如此的榜样,只应随顺学习,怎么可以轻率排斥。有人问:那么著魔的事难道不必考虑担心吗?答曰:魔之与佛,同在一心之中。只要能抉择辨别而实践正确的因行,决定达到相应的正果。这些高僧大德们,都是了知四大幻身本来空寂,五蕴身心因缘假合并非实有,因此正当舍身命时,就如同留下脚迹、如虫蛇脱皮。谁为能舍?谁为所舍?那么刀山火聚,皆是修行道场;七宝行树流水莲池,亦不离当处现前一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么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遥远的呢!但如果三昧正定尚未成就,我执之情仍未化除,只是因为欣慕净土厌离娑婆的情想,激发成求取净土舍弃身命之行为。我恐怕其将为身心的痛苦所逼迫,烦恼反而转强,九品莲花不但难可期待,魔王波旬更乘之得到方便。云栖莲池大师所顾虑的,华在于此。凡是末法修行之人,实在应当自我审察思惟自己的功行而作取舍。
六、从前诸家的记录著述,繁杂与简略之间并不整齐,典雅和俚俗的文句相互夹杂,若不经过分别鉴定,难免混乱错误。现在斟酌审理旧有的文章,参证考核以往的书札,加以润文修饰。并牵就依循我的原则尺度,只要于往生西方净土的基本宗旨,在根本上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仍然各个标明原书的书名及出处,以显示其证据所在。
七、净土诸著作书籍,标指古代高僧大德,一概以“师”称之。而在《高僧传》里则凡属于两个字的名字,只有举出一个字。此圣贤录,前有佛菩萨,后有官吏、居士,若只称“师”而不书写名字,则很难相应一致,因此对于出家男女二众,依照《高僧传》的形式,只写名字中的一个字。而在家者,依照过去的例子,仍然书写二字。
八、《云栖往生集》,记载周续之临终见佛,合掌而逝。但是考据以往的史实以及《东林传》,都没有这段文章,应当属于后人附会加入的。又记载白乐天(居易)、苏子瞻(东坡)、张天觉(商英)三人,说是根据他们的因行考究其果证,应当往生西方。然白公乐天虽有画西方图回向往生之诚心,而他平生信愿喜乐的多在兜率净土,在他文集中的字句,明确而可考据。(集中画弥勒上生图记,其次画西方图记在其后,并提字开成五年三月,有人说白居易先求生兜率净土,然后导归极乐世界,这是错误的。)苏子瞻(东坡)卧病时,向径山长老口说偈言:‘洒然解脱,洵为希有。’(潇洒解脱,实在希有。)至于谈到西方净土,则说:‘西方净土并非没有,然而在这里使不上力。’凡修净土法门的,必须具备三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乃至临终十念,未曾有不经由心意愿力而得往生的。至于他所谓的使不上力,则是三心未具足,实在难以保证往生。无尽居士张天觉(商英)平日深入佛法根原,眼光高远目空四海,而《往生集》所录的发愿文,有如无知幼童的文句,颇似贫贱乞丐毫无气势,与他所流传下来语言文章的气度风范并不类似,同样也不可相信,因此一并删除。
九、以往居士传、善女人传,其所收录的贤人,必定考核他平生的行为,如果稍有瑕疵,一概简别排除。而此书则只以末后临终为凭据,不论既往的过失。因此如雄俊、惟恭法师之辈,张钟馗、张善和居士之类,既然能登下品莲台,便能进入圣人之流。而其他未造如是恶业的人,更是一概可知了。从这里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世界之清净庄严,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不拒绝百千江河之流入,明亮的日光不遗漏任何一个孔穴而不照耀。只要肯一念回心净土菩提正觉,从来没有一个被遗弃的众生。凡是一切有情,皆应信心承受。
前面浅陋的几条见解,是当此圣贤录草拟初创之时,即已口授希涑,每完成一篇,则为之随手校勘核定。全书既已完成,大纲宗旨应无违背。并将它写在此书开端,以敬告将来的仁者,净业学人彭际清记。
净土圣贤录偈 净业弟子 彭希涑述
大哉众生心 微妙难思议 究竟如虚空 无一法可得
普能作佛事 成熟菩提果 一念不自觉 迷妄起空华
由诸业力持 建立十方土 众生于其中 颠倒靡已时
百万有八千 乱想无根绪 七趣如轮转 了达唯一心
心心互周遍 刹刹分胜劣 或净宝庄严 或瓦砾秽聚
或照曜明朗 或无日月光 或菩萨住处 安隐寿无量
或是杂生居 苦多而乐少 或饿鬼充满 幽魄长叫唤
或纯现地狱 碾硙受苦楚 诸佛普住持 随所宜说法
弥陀大愿王 发心取净土 成就安乐刹 十方莫能比
备诸珍宝性 有情所爱乐 正觉华化生 闻法悟无上
他方诸众生 起心信慕者 佛力悉加护 命终得往生
嗟彼无智人 闻言尽狂惑 不知是净土 我心所毕具
凡夫一念间 诸佛悉炳现 香水无边刹 光明互遍满
念佛便见佛 求生便往生 如取自家珍 东西非窒碍
良哉诸上人 善能了实相 知诸法如梦 而不趋寂灭
随顺修多罗 严净佛国土 我今普归依 赞叹并随喜
乃以至诚心 深心回向心 愿舍此堪忍 疾生清净域
佛力不可说 心力不可说 转彼秽浊居 悉作莲华藏
我今说偈已 顶礼诸贤圣 愿舒白毫光 摄尽微尘众
华开弹指顷 毕入菩提场
净土教主第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中文称“无量”,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之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放弃国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门,名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处所,请求佛陀开示说法,当时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泛地说出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恶行为,国土之粗劣恶浊或善妙殊胜,并应法藏比丘之愿,将所有国土的情况全部显现给他看。
当时法藏比丘,听闻佛所说的庄严清净国土,并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亲眼目睹之后,起发了无上殊胜的愿力。此时法藏比丘心地清净寂然安定,心意无所执著。以长达五劫的时间,思惟修习选择摄取了庄严佛国利益众生的清净行愿,如是思惟修习之后,亲往世自在王佛处所,禀白佛陀:‘唯愿世尊不舍慈悲倾听思察,如是我所发的誓愿,今日应当完全地表露说明:
第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仍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佛的果位)。
第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寿命终结之后,仍然堕落经历三恶道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形貌颜色有所不同,而有美丑差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了知宿世因缘,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亿那由他时劫以来一切事相因缘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获得天眼神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看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之状况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得天耳通,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听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妙法音声,不能全部信解受持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能得知他人心意思想,其最下者乃至不能得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众生心念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得神足通达无碍,于一念间,其最下者不能超越来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如果仍起妄想思念、贪爱执著色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于佛道上得正定聚、决不退转,不究竟成佛得灭度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所放光明有所限量,最少乃至不能照耀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寿命长短有所限量,最少乃至不足百千亿那由他劫之寿命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声闻众,如果有办法计算其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全部成就缘觉圣果,于百千劫中共同计数,若能确知我国土中声闻数量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寿命长久不可限量,唯除那些依照本有愿力,寿命长短随意自在者。若不能如此寿命无量、如意自在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乃至有人在我国土中,听闻到有不善的名字语言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若不一致赞叹称扬我名号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十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至诚深心信愿喜乐,欲生我国(极乐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唯除违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之人。
第十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习种种善业功德,至诚深心发愿想要往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使我(阿弥陀佛)不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围绕显现于其人前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凡是听闻我的名号,专心系念我清净国土,种植一切福德善根,至诚深心回向发愿欲生我国,若不如愿所求皆成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不皆成就圆满如佛的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诸佛国土的一切菩萨众,若来化生于我清净国土者,究竟必定达到一生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境界。除了那些依照他的本有愿力,自在无碍随愿教化众生者。凡是往生我国土者,皆能为利益众生故,披著大誓愿的精进铠甲,聚集累积福德根本,度脱一切众生。自在游化诸佛世界,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度化恒河沙数无量众生,使众生安住于无上正觉真实佛道。超过一般次第修行诸地的途径,当下现前即能修习普贤菩萨广大无边的德行,若不能够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第二十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仰承佛陀威神之力,即能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于一顿饭短暂时间,如果不能周遍到达无数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界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皆能亲在诸佛之前至心供养,发露显现他的福德善根。一切他所愿求要来供养十方诸佛的珍宝资具,若我不能如其意愿使其满足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所有菩萨,若不能演说一切诸佛无量甚深智慧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不能具足金刚力士坚固色身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及其所住的清净国土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绮丽,形状颜色殊胜特别,无穷无尽精微美妙,无法用心思去度量、用语言去赞叹。若有众生,乃至获得天眼神通,如果能够明白了知,分别说明这些殊胜境界的名称数量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乃至只有少许功德者,若不能够亲知明见我成佛的道场树所具足的无量光明颜色,及亲自看到此树高达四百万里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若能受持研读经典法宝,讽诵行持为人演说,而不能得无碍辩才无量智慧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智慧辩才,若有限制可以度量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之国土清净光明,皆能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就如同面对清净无垢的明镜,清晰照见自己的面相一样。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从大地以上,以至于虚空当中,一切的宫殿楼台、莲池流水、宝华行树等,我国土中一切万事万物,皆以种种无量珍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庄严修饰希奇微妙,超过所有世界天上人间的庄严。其所散发的香气普遍熏染十方世界,凡有菩萨闻此香气者,皆能修习诸佛德行。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众生之类,若能蒙受我之光明照触其身体者,必定身心柔软愉悦喜乐,超过天上人间一切快乐。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众生之类,凡是听闻到我之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总持一切甚深佛法究竟根本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至心欢喜深信好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想要舍离者。寿命终止之后,仍然投生女人形像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命终止之后,仍能继续恒常修习清净德行,以至成就佛道。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恭敬礼拜,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者,那么其余一切世间诸天、人民,无不对其尊重致敬。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欲得衣服,随其动念即时而至,如佛所赞叹相应佛法的美妙衣服(袈裟),自然著身,如果我世界中所有衣服还需剪裁缝纫整染洗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三十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诸天、人民,在我世界所受的快乐,不如同烦恼永尽的阿罗汉比丘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随其意愿欲见十方无量庄严清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清楚地照见,就如同面对清净的明镜看到自己的面相一般清晰。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一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听闻我的名字以后,生生世世乃至得成佛道之间,如果还有六根器官残缺陋劣不具足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二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能够获得清净解脱三昧,安住于此三昧,于一发起意念的刹那,即能供养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仍然不失禅定之念。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三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听闻过我的名字,临命终后,即得投生尊贵家族。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第四十四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即能修习诸菩萨行,具足无量福德善根。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五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能够获得普见一切诸佛三昧(普等三昧)。安住如是三昧之后,生生世世乃至成佛,常能见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六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我国土中一切菩萨,随著他心志意愿想要听闻到的佛法,自然得以听闻。若不能如是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七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现生即得达到不退转于佛道之位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四十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现生即得达到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于诸种种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当时法藏比丘说完此四十八大愿之后,大地普遍六种震动,天空落下殊胜妙华,空中传出音声赞叹:‘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专一志向投注心意于庄严胜妙国土。其精进修行所感召的佛国世界,开阔广大无有障碍,超然殊胜独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国土久远恒长,无有衰恼无有变异。于不可思议百千亿那由他年岁久远劫来,积极培植菩萨无量的福德胜行。从不生起贪欲之心、嗔恨之心、恼害众生的心。不起贪欲想、嗔恨想、恼害想,不著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忍辱的力量坚固成就,从不计较抱怨一切劳苦。少欲知足,毫无染著嗔恨愚痴之念,心念住于三昧定意、恒常处于无为寂静,一切智慧通达无碍。没有虚伪谄媚邪曲之心,和颜悦色,柔软爱语,时时主动流露关怀问候的慈爱心意。勇猛精进于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愿,从来没有懈怠疲倦。专意追求清净纯白的善法,惠赐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上地庄严自我之身心,具足种种福德善行,令一切的众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观察世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远离所有粗恶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习一切柔软爱语、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弃国土舍离王位,摒除财色的欲望,亲身实践六波罗蜜,亦教他人行六度万行。无穷尽的时劫以来,积功累德。随著其所转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愿和所求,无量的珍宝库藏,自然显发应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觉真实解脱之道。或者示生为长者居士、富豪家族、权贵种姓。或者示生为刹利国君转轮圣王。或示生为六欲天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的功德多得无法称叹记数。口中之气芬芳洁净,有如青莲花香。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气普遍熏染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无缺,身相完好殊胜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无尽的宝藏、衣服饮食、珍妙华香、彩画宝盖、仪杖旗帜等装饰物品。如是等事超过一切世间诸天人民的功业福德,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现在西方,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的地方,这个佛国世界的名字称为“安乐”,自从法藏比丘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的时间。
又根据《悲华经》说:‘往昔过恒河沙数不可数千万亿劫的时间以前,有一个世界称为“删提岚”,劫名“善持”。其中有一个转轮王名叫“无诤念”,于宝藏如来处,发菩提心,期愿摄取庄严的净土。佛即为他授记,从此向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过一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进入第二个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内,此时的世界,已转名为“安乐”,你到那个时候当可成佛,号为“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依据《悲华经》所记载的誓愿,大略与《无量寿经》所发的愿相似。
《一向出生菩萨经》又说:‘阿弥陀佛,在无量不可数时劫的时间以前,为转轮王的太子,名字为“不思议胜功德”,年十六岁时,从宝功德星宿劫王如来之处,听闻到法本陀罗尼。在七万年中,精进勤奋修行学习,未曾睡眠,也不稍微卧倒休息。后来得遇九十亿百千那由他诸佛,于诸佛所说的法语,皆能听闻受持修行学习,厌离在家剃发出世,作出家沙门。作出家沙门以后,更于九万年中,修习此陀罗尼,又为一切众生分别义理显扬开示。一生之中,努力精进教化众生,令八十亿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至不退转之地。’
《法华经》也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纪出家而作沙弥。彼大通智胜佛既已成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即进入寂静的屋室,经八万四千劫。当时十六位王子菩萨,各个高升法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大众,广泛说明分别疏通《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等众生。此十六位菩萨,其中一位即是阿弥陀佛,第十六王子则是我释迦牟尼。’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由本愿力,生起的种种殊胜德行,无量亿劫以来,从事于成就庄严清净国土的工作。现在只取这些经文,约略标示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庄严净土的大概内容,至于极乐世界中其他依报正报的事情,皆完备地记载于种种经典中,现今并不全部收录。
而关于往生净土三辈众生之差别,依照《无量寿经》所说:‘那些能往生净土上辈阶位的人,都是舍离在家摒除爱欲,剃发出家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习种种善业功德,以此回向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像这一类的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立刻显现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时追随阿弥陀佛,往生彼国极乐世界。便于七宝莲华当中,自然化生,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智慧通达勇猛精进,随其意念神通自在。是故阿难,若有众生想要在今生今世便能见到无量寿佛,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修行一切善业功德,发愿往生彼国净土。
其次,那些能以中辈阶位往生的是,若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众生至诚深心发愿求生彼国净土,虽然不能出家修行作清净沙门,广大修习一切功德,然而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习一些善行,奉持斋戒,兴造建立塔寺佛像,斋饭供养出家沙门,悬挂彩缯点光明灯,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此一切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他的庄严身形,具足一切光明相好,完全如同真佛一样,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显现在此人面前。此人即时追随阿弥陀佛的化身,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安住于不退转的境地。功德智慧比前面的上辈者稍次一等。至于那些下辈往生的,若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人以至诚深心发愿求生极乐净土,假使没有能力作种种的功德,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注心意持念无量寿佛,乃至只有十念,念无量寿佛,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或者听闻到此净土法门甚深难信之法,欢喜信受至心爱乐,不生疑惑之心,乃至一念净心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心发愿求生彼国净土。此人临命终时,梦见阿弥陀佛,也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功德智慧又比中辈的人稍次一等。’
按照《观无量寿佛经》所分的九品阶位,其上、中二品,约略收摄包含于《无量寿经》的三辈之中,而《观无量寿佛经》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在一生之中造种种罪业,末后临终时,一念忏悔回心发愿往生净土而得成就往生的,这则是《无量寿经》中的三辈所未提及的。依据《涅槃经》,断善根的阐提众生也有佛性的这个义理宗旨,《无量寿经》的三辈必需要与《观无量寿佛经》的九品合起来看,它的义理品类才能圆满具足,请诸位读者要详细思惟。
评论曰:‘诸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毗卢遮那如来既然如此,阿弥陀佛当然也是这样的。一切法从究竟上来说,根本没有清净与染污的差异,那里还有所谓的东方西方之分别呢?然而在方便法门中,殊胜与浊恶的世界对于众生而言则有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凡夫之位而能够达到不退转者,只有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才有办法如此,这并不是其他的佛国世界所能达到的。
五浊恶世的众生只要能够发起至诚恳切的心,十念念佛就能够功业成就了脱生死,刹那之间超过尘点劫的辛苦修行。我佛的大慈大悲,在此净土法门之中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何其幸运遭逢此等无上的广大法门,得以听闻阿弥陀如来殊胜宏大的本愿功德。如果还不能发起希有难得之心,生起欣慕爱乐的忆想思念,就如同背离慈父逃离家乡,徘徊于穷困险厄的漫漫长路,经过久远劫来漂流浮沉于痛苦的生死大海,却没有人能够慈哀救护,如此怎么能不恐惧警惕?怎么能够不勉力精进呢?’
版权所有:药师经感应网